461回忆录21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第(2/3)页
两艘南夏水师的“追风级”巡防舰冲破雪幕,快速驶来。龙炮的炮火瞬间覆盖了红毛夷的小船,爆破弹在雪水中炸开,小船的船体瞬间被撕裂。剩下的两艘小船见状,不敢恋战,加速逃离。
“福顺号”安全了。水师巡逻舰的舰长登上“福顺号”,与周福会面。“周船长,辛苦你们了。”舰长说道,“红毛夷最近在北方航道活动频繁,他们不仅想争夺贸易权,还想窃取我们的寒区航海技术。”
周福叹了口气:“这条航线好不容易开辟起来,不能就这样被他们搅乱。我们商队愿意配合水师,加强巡逻,共享情报。”
舰长点头:“朝廷已经下令,在北方航道的关键港口设立联合巡逻站,水师与民间商队协同,保障航线安全。同时,科学院也推出了寒区航海装备,包括保暖衣物、冰区导航仪器,还有专门设计的破冰船,很快就会配发到各港口。”
科学院的寒区装备确实解决了北方航道的大问题。保暖衣物采用多层棉布与羊毛缝制,轻便又保暖,船员们再也不用忍受刺骨的寒风;冰区导航仪器配备了特制的罗盘与测深仪,能够精准测量冰层厚度与水下暗礁位置;破冰船的船体加固了钢板,船头呈楔形,能够轻松撞碎薄冰,开辟航道。
李东阳在此时出使日本海沿岸邦国。他带着景熙帝的国书与丰厚的礼物,先后拜访了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与日本的德川幕府。李东阳的目的很明确:签订“北方航道安全协定”,建立联合巡逻机制,共同抵御红毛夷的渗透。
在釜山港,李东阳与李氏王朝的大臣们展开谈判。朝鲜方面担心卷入南夏与红毛夷的冲突,态度有些犹豫。“李大人,我国国力有限,不愿与任何强国为敌。”朝鲜大臣说道,“北方航道的安全,我们可以配合,但不能直接参与军事行动。”
李东阳微笑:“大人放心,南夏不会强迫贵国参战。我们的提议是,建立情报共享机制,贵国在沿海港口设立观测点,一旦发现红毛夷的船只,及时告知南夏水师;同时,南夏水师将为贵国的商队提供护航服务,确保贵国的贸易不受影响。”
他顿了顿,拿出一份贸易协议:“此外,南夏愿意与贵国扩大贸易规模,降低丝绸、瓷器等商品的关税,同时进口贵国的人参、皮毛等特产。这对贵国的经济,也是一件好事。”
朝鲜大臣们看着贸易协议,脸上露出了动心的神色。扩大贸易意味着更多的税收与就业,而南夏的护航服务又能保障贸易安全,这样的条件很难拒绝。最终,李氏王朝同意签订“北方航道安全协定”,并承诺配合南夏的联合巡逻。
在日本,德川幕府的态度更为谨慎。日本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,对外国势力的介入保持高度警惕。但红毛夷的渗透也让幕府感到不安,他们担心红毛夷会借助北方航道,在日本沿海建立据点。
李东阳在与幕府将军的会面中,没有过多谈论军事,而是重点强调了贸易与技术合作。“将军大人,南夏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在日本很受欢迎,而日本的漆器、折扇、银器也深受南夏百姓喜爱。我们可以扩大双边贸易,让两国百姓都能受益。”李东阳说道,“同时,南夏的航海技术与天文知识也可以与贵国共享,帮助贵国提升海防能力,抵御外来势力的入侵。”
幕府将军沉默良久,最终点头。他知道,闭关锁国无法永远维持,与南夏建立友好关系,不仅能获得经济利益,还能借助南夏的力量抵御红毛夷,这对日本来说,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“北方航道安全协定”的签订,让南夏在北方的战略布局迈出了重要一步。联合巡逻机制的建立,有效遏制了红毛夷的渗透,北方航道重新恢复了平静。但李东阳清楚,这只是暂时的,红毛夷不会放弃北方航道的争夺,未来的交锋,还会继续。
三十四、经度工程的深化:天文台网络与“海上授时”
广州的天文台里,徐光启正对着星图沉思。经度工程已经推进了三年,南夏的航海钟与星表精度不断提升,但要在广阔的海洋上实现精准导航,还需要一个更完善的支撑体系。
“徐大人,沿海的五个天文台已经建成,观测数据正在陆续传回。”助手说道,“但我们发现,不同地区的观测结果存在细微差异,这会影响经度测量的精度。”
徐光启点头。地球是圆的,不同经度的地区,恒星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。要消除这种差异,就需要建立一个覆盖广泛的天文台网络,通过同步观测,校准星表与航海钟。
“下令,在泉州、福州、宁波、上海、天津等沿海港口,再建立十个天文台。”徐光启说道,“同时,在马六甲、科钦、安汶等海外据点,也设立观测站。每个天文台配备统一规格的望远镜、象限仪与计时装置,确保观测数据的一致性。”
天文台网络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。工匠们需要在各地选址、建造观测塔,安装精密的仪器;天文学家们则需要培训当地的观测员,制定统一的观测规程。但这项工程的意义重大,它不仅能提升航海导航的精度,还能为天文学、地理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。
与此同时,“海上授时”服务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。南夏的水师与民间商队已经广泛使用航海钟,但航海钟在长时间航行后,会出现细微的误差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徐光启提出了“海上授时”的构想:在重要港口与航道关键节点,设立授时站,通过信号旗与电报,为过往船只提供精准时间,校准航海钟。
授时站的建设并不复杂。每个授时站配备一台高精度的天文钟,每天在固定时间,通过信号旗打出标准时间信号,同时用电报将时间数据发送到附近的港口与舰队。船只在收到信号后,即可校准自己的航海钟,确保经度测量的准确性。
“海上授时”服务一经推出,就受到了水师与商队的广泛好评。在此之前,船只在海上航行,只能通过观测恒星来校准时间,不仅繁琐,而且精度有限。有了“海上授时”,船只可以随时获取,精准时间,导航变得更加便捷与安全。
红毛夷很快就注意到了南夏的经度工程。他们意识到,南夏在航海技术上的优势,很大程度上源于精准的经度测量。如果能够窃取经度技术,红毛夷就能在海上竞争中占据主动。
红毛夷的间谍开始活跃起来。他们伪装成商人、传教士,潜入南夏的沿海港口与天文台,试图窃取星表、航海钟的设计图纸与观测数据。在广州,一名伪装成佛朗机传教士的红毛夷间谍,试图贿赂天文台的一名观测员,获取最新的星表数据,却被观测员当场举报。
“徐大人,红毛夷的间谍越来越猖獗了。”水师的反间谍官员说道,“我们已经在沿海地区抓获了十多名间谍,但还有不少人潜伏在暗处。”
徐光启脸色凝重。技术保密是经度工程的关键。如果技术泄露,南夏在航海与军事上的优势将荡然无存。“加强对天文台、科学院与水师造船厂的安保力度,”徐光启下令,“所有涉及经度技术的图纸、数据,都要分级管理,只有核心人员才能接触;同时,对所有外来人员进行严格审查,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敏感区域。”
除了加强保密,徐光启还提出了“技术升级”的应对策略。他组织科学院的工匠与天文学家,对航海钟与星表进行持续改进,推出了更精准、更复杂的版本。新的航海钟采用了双发条设计,能够持续运行更长时间,误差更小;新的星表则增加了更多恒星的观测数据,覆盖了更广泛的天区。
“红毛夷就算窃取了我们的旧技术,也跟不上我们的升级速度。”徐光启说道,“科技竞逐,就像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我们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始终保持领先。”
在徐光启的推动下,南夏的经度工程进入了深化阶段。天文台网络覆盖了沿海与海外的重要据点,“海上授时”服务让精准导航成为常态,航海钟与星表的精度不断提升。这些技术进步,不仅让南夏的舰队与商队在海上更加安全、高效,也为南夏在与红毛夷的竞争中,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徐光启站在广州天文台的观测塔上,望着夜空中的繁星。他知道,经度工程的道路还很长,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。但他相信,只要南夏坚持创新与保密,就一定能在航海技术的领域里,保持领先地位,守护好南夏的海疆。
第(2/3)页